zhùshū

著书


拼音zhù shū
注音ㄓㄨˋ ㄕㄨ

繁体著書
词性动词

著书

词语解释

著书[ zhù shū ]

⒈  撰写著作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撰写著作。

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关令 尹喜 曰:‘子将隐矣,彊为我著书。’於是 老子 迺著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。”
唐 韩愈 《顺宗实录四》:“贄 居 忠州 十餘年……避谤不著书,习医方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四回:“﹝ 庄尚志 ﹞此时已将及四十岁,名满一时。他却闭户著书,不肯妄交一人。”
冰心 《空巢》:“你退休了,正可以得闲著书了。”

国语辞典

著书[ zhù shū ]

⒈  写书。

《史记·卷六三·老子韩非传》:「子将隐矣,彊为我著书。」
《汉书·卷八八·儒林传·胡母生传》:「与董仲舒同业,仲舒著书称其德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著书"的意思解释、著书是什么意思由壹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他从不购买并穿戴华贵衣服以摆显赫地位,“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”,为了实现著书立说以资治国借鉴,近20年不分日夜,废寝忘食,经常抱病工作。

2.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;舆马争饮,座无虚席,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;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,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……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?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、尊重文明的社会,八百年前的中国。

3.面对清朝末年日益严峻的边境危机,宋教仁积极著书立说、针砭时弊,围绕边界问题的来龙去脉,从全球视角和学术层面阐发了一系列观点独到的言论。

4., 他不仅自己著书立说,还培养了很多像卡伯莱那样杰出的教育史学者。

5.他们大造革命舆论,发愤著书,撰写或翻译出版了一大批唤醒民众的著作,其中较早的代表性著作是杨毓麟的《新湖南》。

6.在中国,特别是在建国以后,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西方的学习理论对中国教育的价值蕴含,并纷纷著书立说。

7.高莽毕生研究俄罗斯文学,著书颇丰,晚年他别辟蹊径,成为中国第一个介绍俄罗斯墓园文化的人。

8.这些人面向新旧两个世界的读者,大量著书立说,使新英格兰呈现一派严谨的学术氛围。

9.他们纷纷著书立说,宣传自己的主张,批评别人的观点,出现了"百家争鸣"的局面。

10.春秋战国时代,社会急剧变化,许多问题亟待解决,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,如儒、法、道、墨等,他们著书讲学,互相论战,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,后世称为百家争鸣。